台北兩天,看了兩個展
心得:好餓、好冷、腳好酸,但眼睛很飽
Soho完的下午,我搭車前往士林,轉公車,經過熟悉的街景,瞥見京都!
好想再去吃一次京都,熱騰騰的藍帶豬排,那令人唾液直流的幸福
【濕漉漉的故宮】
第一次看到雨天的故宮,沒有過往對他的宏偉印象,反而跟對面的高級別墅挺相似
【本行目的】
畫冊、個人語音導覽、筆,萬事具備我欣然入館,從一點看到四點,等恬下課
看油畫,尤其是寫實的畫,我喜歡站在畫前,再退到最後,每幅畫皆認真洞悉
想把他任何用色細節牢牢記在心裡
每次看完油畫展,都好想好想趕回家畫畫喔~
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 (1830-1903)
法國印象畫派創始者,招牌白色鬍鬚、和藹容貌,被年輕時的馬諦斯喻為「摩西」
簡單介紹畫派
巴比松畫派Barbizon(自然主義Naturalism) 1840 ~
厭倦都市及宮廷,也因照相技術的發明,畫家開始背著畫架走向戶外
回到自然,補捉瞬息萬變的真實性,但這理想未臻完美,直到印象派才完成
代表者:米勒Millet(標準的農民畫家)、盧梭、科洛、布荷東
印象畫派Impressionism
19世紀的科學技術發達,畫家著重光的研究及表現
加上「新畫具」的研發,讓畫家更如魚得水
「新畫具」:
從前的油彩製作是礦物磨粉,加油,裝在用動物膀胱做的小袋子裡,易乾,保存不易
新畫具是發明軟管,將顏料放製裡面,可保持濕度更易攜帶
物的本身不重要,光的變化才是主要題材,否定傳統黑色陰影(紫色、靛藍)
代表者:畢沙羅、莫內、竇加、雷諾瓦
新印象 Neo-Impressionism
運用光學原理,小點塊方法的臨近安排,讓觀者的眼自然混色,又稱為「點描派」
代表者:秀拉
後印象畫派 Post-Impressionism
主張回歸作者主觀感情,回復到「實在性」,重視線條、色塊和體、面等基本構成元素
(所以他們普遍窮困)
代表者:塞尚、梵谷、高更
我果然是修了兩次西藝的人,對畫派很熟悉XD ( 莫愁老師!感恩~T_T)
朋友們!有沒有對畢沙羅有那麼一點認識了,他不是畢卡索喔!
雖然他沒有畢卡索那麼有名,但Pissarro的畫,保證一定看得比較懂XDDD
我非常喜歡印象派的畫風,光、影、霧、自然、真切不造作、快速技法
皆是吸引我的主因,但我的用色總是太「野獸」
曾試圖改變畫風,卻變成圖像式的童話,就像馬諦斯拿起克林姆的畫筆般地…亂來
這次以Camille Pissarro大師為主軸,向上向下向他的家族藝術家延伸的畫展
改變我對印象派的印象,假如要轉向古典,要先打一層土黃色底…
全數為英國牛津大學美術館的珍藏耶,又想到差異性了,Why not NHLUE…?
非常值得一看
隔日與恬用完餐,話別後,我前往歷史博物館,與Apple約在裡面見
下著雨、動線不佳(售票處設在出口-.-),大排長龍
【排了半個小時好誇張】
好不容易入館,我快速走過巴比松畫派直奔「米勒區」,鑽入人潮,擠到畫前
拾穗圖就在我眼前50cm處,真跡!就在眼前
有一種要熱淚的衝動
假如我看到達文西的蒙娜麗莎,即使只能在50M處,應該會大哭
我會偷偷帶望遠鏡去羅浮宮的:P
看了多幅真跡
方知,不管書或網路上的圖,都失真且色偏嚴重
太亮!
像庫爾貝畫採石工人,或米勒織布的女人、梵谷吃馬鈴薯的人等畫
黑暗的細部都處理得非常非常地好
但印刷場商不見得能印製出來,這是他們要調亮畫作的關係嗎?
縱使如此,我還是買了畫冊,好像已經變成一種習慣
非常喜愛《春》的光影瞬息變化,傑作!(實圖要暗些)
與兩幅畫作相當地有緣,皆是第二次再看見他們了
91年2月15日,與娟到故宮博物院《花樣年華─從普桑到塞尚,法國繪畫三百年》
米勒《牧羊女與羊群》、布荷東《召返拾穗者》(在米勒展裡譯為《拾穗者之歸》)
米勒《牧羊女與羊群》 《牧羊女與羊群》這幅畫裡有秘密唷
布荷東《召返拾穗者》(在米勒展裡譯為《拾穗者之歸》)
他自小信基督教,羊群為橫,牧羊女豎立,構成神秘隱藏的十字架
宗教信仰在現代,是人人必然的一種模式,但在當時專治之下的社會
隨著君主的喜好而異動,不那麼自由
尤其畫家需仰賴皇室的金援才能生活,只能隱藏內斂表達情感 《晚禱》是另一件鉅作,當時沙龍展備受爭議 ,所以米先生還是收斂一點比較好 我聯想到在他後一個世紀的畫家,創作上自由多了
他搞怪花俏又很會炒新聞,超現實主義畫家─達利
《晚禱》By Dali(photo always from http://www.artchive.com)
看畫展很有趣,你們說是不是呀~
留言列表